为落实吉林省委省政府有关安排部署,7月10日,省农委与省财政厅在双辽市共同举办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培训班,总结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工作成效,交流典型经验,示范推广耕作装备和模式,安排部署下步工作。省农委主任于强,副巡视员成洪,省财政厅总会计师王学志参加培训班。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方式的一场革命,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快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强耕地保水、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提升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吉林坚持以加强黑土地保护、蓄水保墒、节本增效和防治水土流失为目标,突出试验示范、典型引路、政策引导和项目带动,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扩大实施范围和作业面积。截至2017年末,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由2007年的5个市(州)扩展到9个市(州)全覆盖;由9个县份扩展到46个县份;由42万亩扩展到560万亩,增长13倍。
今后一个时期,抓好推行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主题,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耕作方式变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玉米播种面积45%左右;作业成本比传统耕作方式平均降幅10-15%,玉米单产平均增幅4-8%,耕层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10-15%左右,年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1-0.05个百分点,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40-80%,减少农田扬尘量30-60%。在全省基本形成以秸秆直接还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相结合的种植生态化耕作制度,形成耕地质量、耕作效益、耕作生态“绿色增长”的推进机制。
主攻方向是:突出玉米、大豆两大作物,重点在玉米种植、玉米和大豆轮作等种植区域实施,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索形成适宜不同生态类型区域发展的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模式,探索形成政府扶持引导、农民主体运行、多方参与运作、技术装备支撑发展、农机农艺融合和市场化方式推进的工作机制。
战略任务是:全省按照“村建点、乡建片、县建区、梯次推进”的发展布局,完善技术路线,强化指导服务,加快建成“点、片、区”梯次结合的样板示范区,辐射带动全面发展。
从2019年起,吉林省将适当扩大补贴资金规模、提升补贴标准、扩大补贴实施范围,努力满足各地开展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需要。继续将保护性耕作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购置需求。继续开展全程机械化新型农机主体建设,支持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支持全程机械化新型农机主体和农业经营组织承担作业任务,鼓励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省农委和省财政厅要求各地强化责任,确保政策项目、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全面落地。各地要抓紧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摸清适宜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耕地数量和分布,分清适宜不同耕作技术模式的耕地类型和种类,形成由点及片、由片及面,进而实现全面推进的发展格局。
会前,全体人员参观了双辽市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和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装备等现场。培训期间,长春市、双辽市、农安县、敦化市政府作了经验介绍。
|